实地观察种植基地、深入加工厂房、对话当地茶业从业者……6月29日,3044am永利集团“山岚新声振兴”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璜蔚村,开启“第三站”的实践调研活动。实践团多方调研、深入了解乡村产业发展现状,探索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。
实践团成员在徽州茶业销售负责人吴文英的带领下登上茶山,实地参观茶树种植基地。沿途,吴文英向成员们展示了极具特色的生态种植方式——收割甘草后让其在泥土中自然分解,形成茶树的纯天然有机肥。“你们看这泥土的色泽,就是长期施用有机肥的结果,既环保又能提升茶叶品质。”她边演示边讲解,手中的镰刀起落间,甘草整齐地倒伏在茶树根部。
“我发现这上面有虫子!”,成员们注意到,部分茶树叶片上留有虫洞,吴文英对此解释道:“这些虫无害,叶片有洞反而证明茶叶是纯天然的,没打过农药。”她随即从土壤结构、轮作方式等方面展开讲解,主动邀请成员们观察茶树根系生长状态。在细致的引导下,团队成员、新闻学专业2023(3)班的陈睿就种植技术、土壤养护等问题与吴文英深入交流,“原来一棵茶树从种植到采摘,背后有这么多讲究,每一片茶叶都凝聚着农人的智慧。”

图1 团队成员陈睿向吴文英请教关于甘草的问题
厂房内,杀青、揉捻、发酵等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,茶香四溢……午后,实践团转战徽州茶业加工厂房,进一步了解茶叶从鲜叶到成品的蜕变过程。在吴文英及另一位负责人吴成鸿的指导下,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茶叶采摘与初步加工。
随后,实践团采访了黄山市委党校教授、安徽一飞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、安庆师大黄山校友会会长汪晓华。围绕“社会公益与乡村振兴”的主题,汪晓华分享了自己的实践经历:从捐钱修缮老房子、募捐修马路,到大学毕业起持续捐助失学儿童,他用行动诠释着“公益赋能乡村”的理念。
“律所发展与乡村振兴是相辅相成的。”汪晓华表示,律所通过普法宣传、慰问儿童老人等公益活动,不仅提升了社会影响力,更切实为乡村治理注入了法治力量。他特别提到,前往偏远地区开展普法时,常与当地政府协同合作,“送红包、送米油,这些实在的关怀能让法律知识更易被接受。”
“汪教授,传媒学生该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呢?”实践团队长、广播电视学专业2023(2)班的杨宇晨问道。对传媒专业学生,汪晓华寄予厚望:“传媒是很好的职业,要关注正能量,敢于发声,这与法律行业‘维护公平正义’的初衷是相通的。”他建议实践团成员用镜头和文字,发挥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文化传播。

图2 与吴书记、汪晓华合影
历经一天的实践,团队既见证了“大叶种老树茶”“茶籽榨油”等产业细节,也感受到了“徽州”品牌背后的文化张力;从生态种植到品牌运营,从传统技艺到现代企业管理,璜蔚村的茶业发展之路,正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。
此次调研是一次专业实践,更是一堂生动的乡村振兴课。茶产业发展的背后需要有精益求精的“匠心”精神,而从传媒视角来看,这种“匠心”正需要被记录和传播。传媒赋能乡村振兴,既可以通过记录产业故事、传播乡土文化来提升乡村知名度,也能借助新媒体手段搭建产销桥梁。正如汪晓华所言,“每个行业都能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,传媒的笔杆子和镜头,就是强大的武器。”
(撰稿/摄影:范娜娜 秦雪雪 陈雨婷 审核:李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