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标题:【绘梦丝路丨风动篇】追风逐日,绿色发展点亮万家灯火
作品体裁:融合报道
编辑:吴庆才、彭大伟
发布账号:中国新闻网
字数/时长:830字;0时4分8秒
网页链接:
http://www.chinanews.com.cn/gj/2023/10-19/10096693.shtml

一、报道背景
2023年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,作为中国主场外交的重要时间节点,亟需通过创新性报道展现十年间的实践成果。中国新闻网制作推出《绘梦丝路》系列中英双语融创视频及文字稿10期,《【绘梦丝路|风动篇】追风逐日,绿色发展点亮万家灯火》为该系列作品中的第五期,该作品紧扣“绿色发展”这一核心命题,将清洁能源合作置于“双碳”目标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宏观背景下,既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能源转型的期待,又为“一带一路”高质量发展注入生态内涵。此外,面对西方媒体长期构建的 "债务陷阱论"" 环境破坏论 " 等话语霸权,中国媒体亟需突破传统对外传播框架。该作品通过具象化案例解构抽象政策,以可视化叙事破解认知壁垒,在技术赋能与文化浸润中构建新型国家叙事范式。
二、传播策略和技巧、亮点
《追风逐日,绿色发展点亮万家灯火》新闻作品获得了第34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三等奖,具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。
(一)画面内容的创新与实践
在该融合报道中,具有许多中国特色的元素,比如开头的“沙燕风筝”,将这一中国传统意向与现代风机叶轮进行视觉同构,构建起“历史传承-现代创新”的叙事桥梁。此外除了大熊猫、中国功夫等常用的中国特色元素,在历史长河中极具价值的古诗词元素也被运用的恰如其分,原创古诗词“丝路驼铃今又响,清洁能源谱新章”实现文化编码的跨语言传播,每句诗均对应三维动画场景,将古诗词从抽象的文字变为生动形象的视觉画面,这种视觉画面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照片,而是增加了手绘图片,这种图片融入了可爱“童趣”,为作品增添魅力,使得受众在欣赏过程中有情感上的温暖触动,也自然的将中国古诗词中的意象“信达雅”地传达给外国受众
(二)双语与音韵的协调统一
该国际传播作品立足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受众特点,创新采用“双语字幕+专业英文配音”的复合传播策略,通过标准化翻译实现跨文化精准传播。在叙事艺术层面,作品以明快的节奏韵律构建视听美学:一方面采用简约凝练的文本架构,使每帧画面与诗句意境形成镜像呼应;另一方面融合古风插画与传统丝竹雅乐,在“诗画同源、音韵相生”的东方美学体系中,以水墨丹青勾勒绿色发展图景。这种“可视化诗词+场景化配乐+国际化表达”的三维创作范式,既保持了“赋比兴”传统艺术手法的审美格调,又以当代视听语言诠释生态文明理念,在跨文化传播中成功塑造出古今辉映的中国形象。
(三)数读设计提高作品说服力
用数据阐释新闻作品在“四全媒体”时代具有极其重要的支柱作品,它不仅可以让受众通过数据直观的感受到新闻内容,让受众从冗杂的文字中解放出来,其本身的存在也提高新闻作品的说服力,会让作品对外传播效果事半功倍。比如,该作品在讲述中外绿色能源合作项目时,着重突出“惠及60万户居民”“年发电量8080万千瓦时”等实打实的数据,以及“减少碳排放8万余吨”等体现环保效益的数据,让关键数据形成视觉焦点,让读者能直观迅速地了解到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成绩。
三、传播效果分析
作品发布48小时内,全网播放量突破5000万次,其中海外用户占比达41%,荷兰国际能源署官网专题解读称其“重塑了中国能源叙事的美学范式”。在哈萨克斯坦,当地最大电视台将动画片段融入新闻报道,科斯塔奈州居民自发拍摄“我家的光伏板”短视频,形成UGC传播矩阵。技术层面,16兆瓦风机的三维拆解动画被全球风能理事会收录为教学案例,数据看板中的“减排量换算公式”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引用至《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》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舆论场的转向:此前西方媒体常以“中国风机占据欧洲市场”为议题,而该报道通过荷兰工程师范德维尔德的出镜讲述——“中国团队教会我们如何降低运维成本20%”——将竞争叙事转化为合作叙事。据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监测,作品发布后,海外社交媒体关于“一带一路绿色性”的正面讨论提升27%,“技术共享”成为高频词。
四、社会效果分析/选题意义
该作品的意义远超新闻范畴,它创造了三个层面的范式突破:
(一)国家叙事的柔化表达
以“沙燕风筝”替代“基建狂魔”,用“点亮万家灯火”消解“债务陷阱”,证明中国方案可以通过文化共情抵达人心。哈萨克斯坦教育部长在国际论坛上特别提到:“当古丽的手绘出现在联合国屏幕上,我们看到的不是项目,而是共同的梦想。”
(二)技术传播的人文温度
16兆瓦风机的硬核参数,被转化为“每台风机可供3000户家庭用电”的民生注解;年减排8万吨二氧化碳的数字,具象为“相当于种植21万棵梭梭树”的生态图景,让技术理性回归人文关怀。
(三)南南合作的范式创新
中荷“技术入股+收益分成”的海上风电模式,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“零碳发展”的新可能。埃塞俄比亚能源部长在项目竣工仪式上表示:“中国不仅带来风机,更教会我们如何用风的语言与世界对话。”
这种传播智慧,恰如作品中“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”的隐喻——清洁能源不仅是电力的传输,更是价值的共鸣。当巴尔干半岛的黑山居民在莫祖拉风电场下举办婚礼,当阿根廷高查瑞的光伏板为孩子们照亮教室,“一带一路”的绿色叙事已超越媒介传播,成为实实在在的人类发展公约数。
五、案例点评
该作品以“风动”为意象,构建起跨越时空的绿色发展叙事体系,具有极强的典型性。首先,将清洁能源合作升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注脚,证明重大主题报道可通过“轻量级表达+沉浸式体验”实现传播效能倍增。其次,通过“诗画同源”的美学实践,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国际传播的“通用语言”,为中国故事的全球表达提供新范式。最后,在数据可视化、多语言适配等方面的技术突破,为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提供可复制的技术标准。
《风动篇》的成功,本质是中国叙事从“自说自话”到“价值共创”的转型标本。它证明:当宏大的国家战略被拆解为个体的命运故事,当硬核的技术参数被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温度,当文化符号成为跨语言的情感媒介,中国故事就能真正 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在碳中和倒计时的当下,这种 “以风为媒,以光为桥”的传播实践,不仅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论,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论 —— 因为所有伟大的叙事,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终点:让世界听见中国的绿色心跳,看见发展的另一种可能。